2014年1建机电教材知识点:电力法相关规定
1H431020电力法相关规定
电力法是一个体系的概念,是指国家在调整电力建设、电力生产、电力供应、电力使用、电力管理等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经济关系的一系列法律规范的总称。它包括国家管理电力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条例和地方法规等。其宗、旨是为了保障和促进电力事业的发展,维护电力投资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保障电力安全运行。国家对电力建设、生产、供应和使用活动的管理原则是实行安全用电、节约用电、计划用电。本目的重点是:有关用户用电的规定;电力设施保护区内施工作业的规定。
知识点1.工程建设用电的一般规定
任何单位或个人需新装用电或增加用电容量、变更用电都必须按《电力法》规定,事先准备好用电申请资料,然后到供电企业用电营业场所提出用电申请,办理相应用电手续。
知识点2.工程建设临时用电的相关规定
工程建设临时用电首先要掌握其准用程序,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容量需要编制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待安装完成后组织检查验收。
知识点3.工程建设用电计量的规定
工程建设使用的电力电量,应以计量检定机构依法认可的用电计量装置的记录为准,计量装置的安装应当符合国家标准或者电力行业标准。对于工程建设临时用电也应遵循相关规定。
知识点4.用电安全规定
工程建设用电不得危害供电、用电安全和扰乱供电、用电秩序,并应遵循:用户安全用电行为规定,安全用电事故报告规定和可中止供电的规定。
知识点5.电力设施保护的基本原则
电力设施是指一切发电、变电、送电和供电有关设施的总称,受国家保护,工程建设应遵循:电力设施受国家法律保护的原则,电力设施保护实行电力管理部门、公安机关和电力企业、人民群众相结合的原则,打击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等。
知识点6.电力设施的保护范围
鉴于电力设施的差异性,所以对于电力设施保护的范围主要应掌握:发电厂、变电站(所)设施的保护范围,电力线路设施的保护范围,以及电力设施保护区等。
知识点7.电力设施与其他设施相互妨碍的处理原则
电力设施与其他设施相互妨碍是常有的事,关键在于遵守:与公共设施互相妨碍的处理原则,与除此外其他设施互相妨碍处理的基本原则。
知识点8.电力设施保护区应遵守的规定
电力设施保护区包括:架空电力线路保护区和电力电缆线路保护区,在区内施工应遵守相应的规定。
知识点9.违反电力法规定的处罚
考虑违反电力法的形式多种多样,所以工程建设中应掌握对应的处罚形式。如强制清(拆)除、停止作业、赔偿损失、罚款、追究刑责等。
(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用户用电申请内容包括:用电申请书的审核、供电条件勘查、供电方案确定及批复、有关费用收取、()、供用电合同(协议)签约、装表接电等。
A.施工单位资质审查B.工程质量的审核
C.施工监督D.竣工检验
2.对于用户与供电企业联系,就工程供电的可能性、用电容量和供电条件等达成意向性协议的新建受电T程项目,其所处的阶段是()
A.立项B.批复
C.施工D.竣工
3.建设工程申请新装用电、临时用电、增加用电容量、变更用电和(),应当依照规定的程序办理手续。
A.照明用电B.生活用电
C.办公用电D.终止用电
4.施工单位在使用自备电源前应告知并征得供电部门同意后采取安全技术措施,防止自备电源()
A.发生停电故障B.遭到外力破坏
C.误人市政电网D.发生用电火灾
5.临时用电是编制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还是编制安全用电技术措施和电气防火措施,通常的根据是()
A.最小设备容量B.平均设备容量
C.辅助设备容量D.设备总容量
6.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应由电气技术人员编制,()审核,经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
A.电气工程师B.项目技术负责人
C.项目经理D.监理工程师
7.对于临时用电工程,基层公司按照()一次进行定期检查。
A.每周B.每月
C.每季D.半年
8.用电计量装置的量值指示是电费结算的主要依据,依照有关法规规定该装置属于强制检定范畴,由()计量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授权的检定机构进行检定合格,方为有效。
A.县级B.市级
C.省级D.国家
9.用电计量装置原则上应安装在供电设施的()
A.供电侧B.用户侧
C.设备侧D.产权分界处
10.电力法规定:“用户用电不得危害供电、()安全和扰乱其秩序。对危害其安全和扰乱其秩序的,供电企业有权制止"
A.发电厂B.企业用电
C.变电站D.电力线路
考试交流区成绩查询交流群(点击加入QQ群可快速加群交流成绩查询相关信息我们会及时在群里通知):
温馨提示:有任何报考及考试相关疑问,可添加网校专业老师个人微信号“edu24olxu”咨询。!考生可下载手机APP,随时掌握考试资讯!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添加老师个人微信号,所有课程七折开通
相关推荐:相关文章
如果本站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来源:一级建造师考试网(www.jzs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