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一级建造师《市政工程》预习试题(第二套)
1[单选题] 城镇道路基层施工时,摊铺好的石灰稳定土应当天碾压成活,碾压时的含水量宜在最佳含水量的( )范围内。
A.±l.5%
B.±2%
C.±3.5%
D.±4%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本题考核的是城镇道路基层施工的要求。城镇道路石灰稳定土基层施工时,摊铺好的石灰稳定土应当天碾压成活,碾压时的含水量宜在最佳含水量的±2%范围内。
2[单选题] 全断面开挖法采取( )一次开挖成形,沿着轮廓开挖,按施工方案一次进尺并及时进行初期支护。
A.自左向右
B.自下而上
C.自上而下
D.自前向后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本题考核的是全断面开挖法。全断面开挖法采取自上而下一次开挖成形,沿着轮廓开挖,按施工方案一次进尺并及时进行初期支护。
3[单选题] 箱涵顶进工艺流程中,工作坑开挖的紧后工作是( )。
A.顶进设备安装
B.后背制作
C.滑板制作
D.箱涵制作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本题考核的是箱涵顶进的工艺流程。箱涵顶进的工艺流程:现场调查→工程降水→工作坑开挖→后背制作→滑板制作→铺设润滑隔离层→箱涵制作→顶进设备安装→既有线加固→箱涵试顶进→吃土顶进→监控量测→箱体就位→拆除加固设施→拆除后背及顶进设备→工作坑恢复。
4[单选题] 直接影响基坑稳定的重要因素是基坑边坡的( )。
A.土质
B.坡度
C.高度
D.防护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本题考核的是基坑边坡稳定的影响因素。基坑边坡坡度是直接影响基坑稳定的重要因素。
5[单选题] 给水排水管道严密性试验中,不开槽施工的内径大于或等于( )mm钢筋混凝土结构管道,设计无要求且地下水位高于管道顶部时,可采用内渗法测渗水量。
A.500
B.1000
C.1500
D.2000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本题考核的是给水排水管道严密性试验。给水排水管道严密性试验中,不开槽施工的内径大于或等于l500mm钢筋混凝土结构管道,设计无要求且地下水位高于管道顶部时,可采用内渗法测渗水量。
6[单选题] 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水池喷射作业过程中,喷射距离以砂回弹量少为宜,斜面喷射角度不宜大于( )。
A.300
B.250
C.200
D.150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本题考核的是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水池施工技术要求。喷射距离以砂回弹量少为宜,斜面喷射角度不宜大于15。。
7[单选题] 下列基坑支护结构中,适用于淤泥质土、淤泥基坑,且基坑深度不宜大于7m的是( )。
A.重力式水泥土墙
B.水泥土桩复合土钉墙
C.支撑式结构
D.双排桩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本题考核的是重力式水泥土墙的适用条件。重力式水泥土墙适用于淤泥质土、淤泥基坑,且基坑深度不宜大于7m。
8[单选题] 土体应力应变中决定土的力学性质的是土的( )。
A.含水量
B.抗剪强度
C.密实状态
D.塑性指数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本题考核的是土体应力应变。土体应力应变关系的复杂性从根本上讲都与土颗粒相互作用有关,土的密实状态决定其力学性质。
9[单选题] 下列情形中,会造成钻孔偏斜的是( )。
A.钻头受力不均
B.钻杆接头间隙太大
C.钻头翼板磨损不一
D.钻压过高使钻头受力不均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本题考核的是造成钻孔偏斜的原因。钻孔偏斜:场地平整度和密实度差,钻机安装不平整或钻进过程发生不均匀沉降;钻杆弯曲、钻杆接头间隙太大。A、C、D选项会造成钻孔偏离钻进方向。
10[单选题] 有关盾构接收施工技术要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根据测量结果制订到达掘进方案、
B.盾构进入到达掘进阶段后,要暂停掘进,准确测量盾构机坐标位置与姿态
C.拆除洞口围护结构前要确认洞口土体加固效果
D.盾构接收基座的制作与安装要具备足够的强度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本题考核的是盾构接收施工技术要点。盾构进入到达掘进阶段前,要暂停掘进,准确测量盾构坐标位置与姿态,确认与隧道设计中心线的偏差值,所以B选项错误。
考试交流区成绩查询交流群(点击加入QQ群可快速加群交流成绩查询相关信息我们会及时在群里通知):
温馨提示:有任何报考及考试相关疑问,可添加网校专业老师个人微信号“edu24olxu”咨询。!考生可下载手机APP,随时掌握考试资讯!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添加老师个人微信号,所有课程七折开通
相关推荐: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
如果本站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来源:一级建造师考试网(www.jzsedu.org)。
如果本站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来源:一级建造师考试网(www.jzsedu.org)。